南京邮电大学:以创新奉献为使命
■南京邮电大学副校长 黄维
科技创新是高校,尤其是理工科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支撑和本原动力,是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措施,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提高学科建设水平的根本保证,也是高校服务社会、作出贡献的重要使命。
在行业、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与时俱进,明确发展定位
在我国建设创新型社会的历史进程中,高校承担了大量科技创新工作特别是基础研究工作。在200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授奖项目中,全国高等院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26项,占总数的2/3;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27项,占获奖项目总数的69.2%;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16项,占获奖项目总数的60.4%。此外,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为高校获得。自国家设立科学技术奖以来,截至2007年,高校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占授奖总数的52.4%,获国家技术发明奖占授奖总数的35.9%,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占授奖总数的30.2%。这种发展态势,一方面提高了高校科技创新工作在国家科技进步中的分量,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各高校自身科技工作的责任感与竞争压力。
南京邮电大学是省部共建的省属重点高校。学校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从单一的邮电与通信,发展到以信息学科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道路,打造了一批国内影响较大的优势学科和品牌特色专业。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南邮大新领导班子分析即将到来的科技竞争形势,认为现在是不进则退,必须进行全方位的教育教学改革,调整学校定位,实现从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转变,走一条依托邮电通信行业做专做精、面向信息化社会做大做强的信息特色发展之路。学校为自己设订了“培养一流的人才、创造一流的科研成果、提供一流的社会服务”三大任务。
在科技创新方面,南邮大以“强化科技工作责任,建设科技创新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主题进行了大讨论。明确了当前的工作重点是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创新团队建设、重大科研项目的凝练和组织、科技创新环境的营造,等等。针对高校科技工作队伍整合难、资源共享难、筹集经费难、重大成果产生难、科研成果转化难等以往的发展瓶颈问题,学校提出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主线,协调完善各项政策措施的破解方案。随着学校科技发展规划的形成和科技管理文件的实施,“科研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的观念日渐浸润到教师、科技人员的思想深处。
近3年来,南京邮电大学的科技创新工作局面很快打开,在现代信息交换与通信网络、移动通信与电磁兼容、信息理论与通信信号处理、有机电子与信息显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图像处理与数字视频技术等十来个领域形成了较强优势。学校“信号与信息处理”学科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重点学科,“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被确定为江苏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新增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工程中心1个。以南京邮电大学为第一承担单位的研究项目“有机纳米材料在显示器件中的应用及相关原理”获得了2008年“973”计划立项资助。该项目以南京邮电大学为项目依托单位,联合了国内在信息显示领域具有较高水平的清华大学、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和华南理工大学等几家优势单位共同攻关。
依托行业特色,开展前沿合作,形成交叉学科
理工科大学,特别是行业高校有义务肩负起解决行业共性关键技术、推动行业科技进步、提升行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培养行业所需人才的重任。在社会信息化的背景下,南邮大在发展中注重“大信息办学特色”建设。学校改革教师聘任制度,吸收企事业单位中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优秀科技人员到校任教,同时积极鼓励校内科研骨干到行业管理部门和企业挂职锻炼,加强学校与原行业科技力量的合作。学校还主动走出去,与省内外高校、政府、企业以及国际知名科研机构、研究型大学开展交流。从国内乃至世界范围内,审视学校在科技创新过程中所具有的独特优势以及所存在的不足,把信息领域内大量的项目分为“可为、能为、必为、不为”四类,扬长避短选择项目。
科技创新的突破点往往产生在学科交叉点上。南邮大改革校内科研体制,打破院系分割,建立跨学科的科研机构,为教师进行多学科交叉研究创造条件,从而准确地把握学术发展的方向,攻取学术前沿成果。2006年10月南邮大成立了集成多学科人才、创新管理机制、高度国际化的研究机构——信息材料与纳米技术研究院。这一大型团队以信息材料和纳米技术的发展前沿为导向,以有机电子学为主线,选择其在信息产业、能源工业、生态环境和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应用为出发点。从有机材料的设计、新型器件的构筑和制备、操作过程的理论与模拟及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准备等不同层面,通过物理、化学、生物、材料、信息、医学、能源和环境等多学科的高度交叉和融合,并且与国内外科技企业共同合作,建立成果转化基地。信息材料与纳米技术研究院的近期目标包括:努力开展有机电子、信息显示、白光照明等前沿领域的自主创新性研究,努力在三五年内将研发成果推向市场,为江苏乃至全国信息产业的发展创造新的增长点;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在实现产学研良好互动的基础上,全力推动相关领域的科技创新与高新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提高相关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为实现从“江苏制造”到“江苏创造”的跨越作出突出贡献;努力成为江苏和全国有机电子与信息显示领域的重要研究开发中心和培养高素质研发和产业人才的重要基地。
强化社会责任观念,服务企业,提升成果转化
大学必须要站在社会发展层面,适应国际科技前沿变化,以满足国家战略需求及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为己任,成为知识、技术的源头和人才库、思想库。南邮大校领导班子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建设科技创新型社会的精神,把自身发展融入区域自主创新发展目标,树立“以服务求发展、以贡献求支持”的理念,通过项目合作、科技成果转化等形式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在对接并服务国家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
近3年,南邮大与南京市鼓楼区政府、江苏微软技术中心合作,成立了江苏省第一家“国家信息技术紧缺人才培养工程南京基地”;与鼓楼区大学科技园、北京赛博科技公司和江苏省软件产品测试中心合作,成立了“CMMI南京认证中心”;与鼓楼区政府、鼓楼区大学科技园合作共同申报了商务部“国家级服务外包人才重点培训基地”;与江苏省如皋市政府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江苏、广东、福建等省份的企业建立了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联合建立实验室和实践教育基地。中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东高新兴通信股份有限公司在南邮大设立了“奖教金”。
南邮大张顺颐教授率领的信息网络技术研究团队,主要从事IP网络的测量、监测、控制、优化和管理的研究,曾三次获得国家“863”项目的支持,两次获得江苏省高新技术研究重点项目的支持。2007年底,该研究团队与南京欣网视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获江苏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南邮大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与北京爱科迪公司合作成立的南京邮电大学爱科迪通信技术研究中心,研发的技术与产品在2008年汶川“5·12”特大地震的救灾中发挥作用。地震发生后灾区多个县对外通信完全中断,瞬间成为信息孤岛。爱科迪公司派人携带多台由南邮大谢继东教授主持研发的AKD3000智能便携卫星站奔赴灾区,为当地的指挥救援提供了及时的通信联系。经历了余震、大雨等恶劣的条件,便携卫星站搭建在残垣断壁中,为救援通信提供保障。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